跳转播放
视频因格式不支持或服务器网络故障暂时无法加载,点击“跳转播放”尝试切换源进行播放
青海制造
2024年,新中国迎来75华诞,亦是( shì)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关键推进( jìn)年。西宁市广播电视台肩( jiān)负媒体使命,精心策划《青( qīng)海制造》系列纪录片,将于( yú)近期播出。纪录片分为《盈( yíng)之洲》、《绿之源》、《盐之泽》三集( jí)。精心选取四家极具代表( biǎo)性的青海本土企业,循着( zhe)时间的轨迹与历史的节( jié)点,生动展现青海省致力( lì)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、建( jiàn)设产业“四地”的壮阔蓝图( tú)。
地方特色 工业技术 系列纪录片 国内
2周前 · 19.80K
精彩推荐感官失控
用户评论
夜半听风 2025-08-30 20:19:46
《盈之洲》像把青海这片高原的经济硬币掷向大银幕,一面是产业升级的硬气,一面是生态守恒的细腻。镜头把厂房、风电、盐湖一并收进视野,给人“产出即风景”的错觉,但错觉背后是制度的推进与企业的自律。叙事偏爱线性时间轴,偶有情感断裂,导致某些矛盾显得被压缩。就像一杯清汤秀色,虽不烧脑,却让人愿意继续喝下去。
摸鱼摸到秃 2025-08-29 21:22:06
作为三集中的承前启后,《青海制造》像一部以时间轴为脉搏的产业史诗。四家企业成为不同风格的音符,带着历史节点的雕刻感走进今天的生产线。纪录片在叙事上敢于把“发展”与“生态”并列,镜头语言偏冷静、偏工业美学,偶有诗性插曲,增色不少。若能让更多非专业观众听到平凡劳动者的声音,蓝图就会变成每个人都能对话的生活地图。
敲键盘的老油条 2025-08-29 17:12:25
《绿之源》把生态文明的宏大命题落地为田野与工厂的近景。光影记录从草原的光合作用到工厂排放的细微对比,像给观众配发一双放大镜。它擅长用细节讲故事:循环利用、节水技术、社区参与的影像都很有烟火气。然而在宏观叙事里,个人苦难和地方矛盾的声音被压在底层,观众若想痛快泼冷水,可能需要再多一点质疑。总体依然清新、克制、耐看。
黑夜微光 2025-08-29 03:57:59
《盐之泽》顶着“盐城大地的产业记忆”上阵,盐雾做成的纹理成为画面的主旋律。企业家精神像海浪,冲刷着卤水的沧桑,创新与坚持成为最咸的底色。声音设计简练有力,摄影对质感的追求可圈可点。唯独对劳工、地方民生的叙述稍显保守,仿佛把人从盐碱地的真实痛感中抽离。若再加一段劳动者的第一视角,便是一整部更真实的海图。
黑夜行者 2025-08-28 09:52:48
总的来说,这部《青海制造》是一次大胆的公共记忆拼图。75周年、十四五、生态文明高地在屏幕上叠层,既像官方口径的宣讲,又像野心勃勃的实验。它把“产业四地”写成可看、可讲、可争论的画面,让人对未来既敬畏又想要参与。缺点是节奏偶有平铺,情感投入略显克制,像一枚尚未完全发酵的高原葡萄酒。若未来的续集更敢放大声量,或许会让这部纪录片成为青海制造史上最会讲故事的一页。
相关推荐
精彩影评